微信办公导致泄密的典型案例
随着互联网信息时代的来临,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政府机构选择在微信上开展办公工作,殊不知微信办公其实存在很大的泄密隐患。今天通过披露使用微信办公导致泄密的典型案例,希望引起大家对于微信泄密的高度警惕和重视。
严防微信聊天泄密
1、紧急传达致泄密
2016年10月,某市市委某部门为部署相关敏感工作,印发了涉密文件,并通知该市29个乡镇派人签字领取文件。某乡政府干部洪某到市委领取文件后,认为事件紧急,又正值深夜,便将文件拍照发送到乡政府微信群。群成员杨某看到后,立即转发到其他微信群。之后,该件被数次转发到多个微信群和微博。
本案暴露出的典型问题是相关公务较为紧急,需要立即通知、部署或处理,当事人为迅速办理有关事项,不顾相关信息涉及国家秘密,利用微信群发送涉密文件,导致泄密。
保密部门组织查办的微信办公导致的泄密案件往往存在着某种“客观因素”:待办公务紧急,其他通信方式不畅,无法当面交办或报告,技术失误等。
2、汇报工作致泄密
2017年10月,某单位办公室副主任肖某,为向在外检查工作的分管领导汇报工作,找到保密员赵某查阅文件,擅自用手机对1份机密级文件部分内容进行拍照,并用微信点对点方式发送给在外检查工作的领导。
本案基本情节是有涉密事项需要向单位领导请示、汇报,但有关领导不在单位,当事人擅自使用微信点对点方式发送给上级。点对点发送涉密文件资料的扩散范围要小于群发方式,但在违规性质上没有根本区别。
3、领导交办致泄密
2017年10月,某县司法局从机要局领取4份涉密电报后,交给跟班学习的刘某。因当时为“十一”长假期间,刘某便将4份文件报头拍照后发至司法局工作微信群,并请示局长何某如何处理,何某在群里说电报内容不是很清楚,让刘某把文件内容发到群里告知大家。随后刘某将文件内容全文拍照后上传至群中。
本案是属于领导干部要求、安排或指令当事人违规利用微信发送涉密信息的情形,反映出个别领导干部保密意识不强、保密常识匮乏。部分案件中,单位负责人明确指示下级把涉密文件发到工作微信群,安排相关工作并提出具体要求,全然不顾国家秘密的安全,给单位的保密工作造成负面影响。
4、多种行为并存泄密
2017年7月,某市市委某部门工作人员宗某通过机要局将密码电报发往12个建制县(区),通过非密传真将密码电报发给4个非建制区。某区值班室工作人员杨某接到传真后,向区党工委委员徐某电话汇报密码电报的有关情况,徐某要求其通知该区综治办主任路某和社会事业局局长张某。杨某电话通知了张某,并按其要求用手机将密码电报拍成图片,以彩信的形式分别发给了张某、徐某和该区副主任赵某。张某将收到的彩信图片以微信的形式发给社会事业局民政工作负责人陶某,并要求陶某“把通知发到民政微信群,并提出相关要求”。陶某遂将微信图片发至工作微信群,其中群成员某乡民政所所长张某又将微信图片转发到其他微信群,多次转发后被境外社交网站刊登。
本案涉及多种保密违规行为。宗某使用非密传真发送密码电报,杨某将密码电报拍成图片并使用彩信发送,张某使用微信点对点方式发送涉密图片,陶某、张某在微信群中发送涉密图片的情节,无一不构成违规。实际案件中,各种违规行为往往相互交织、互为作用,致使涉密信息一再扩散,微信仅构成其中一环或一种媒介,这也是信息化时代泄密渠道多元化的必然结果。
从技术角度看,使用微信办公与使用其他即时通讯软件办公没有本质区别。无论微信也好,QQ也罢,只是提供功能与应用,它们本身无法对涉密信息作出有效识别和区分。但如果直接禁止掉微信或QQ会造成工作上的不便,一通灵的安全审计系统能够防止员工有意或者无意通过即时通讯软件泄密,为广大企业和政府机构构建新一代的防水墙,让员工在正常使用即时通讯软件的同时,企业的机密能得到更好的保护。
解决方案实例:
1、某集团公司
2019年7月,公司内部发生员工用微信泄露了公司的财务账单的事故。公司意识到即时通讯软件使用的危险性,但又不能把即时通讯软件禁用掉,有很多对外的业务都是通过微信和QQ来进行的。经过一段时间的筛选,选用了一通灵的安全审计系统。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预警功能发现并阻止了员工使用即时通讯软件泄密事故数次。
2、某美容机构
2020年7月某美容机构开始使用安全审计系统,公司所有业务都是由客服通过微信和客户沟通,业务经理通过安全审计系统的预警功能,发现员工多次对客户有不礼貌的言词,严重影响到公司的声誉。由于及时的发现,通过对员工的批评和再培训,有效的防止了因为员工个人问题对公司造成损失。业务经理还利用审计功能,有效防止员工飞单,故意不接单的事情发生。
还有很多企业正在免费试用中,成功的解决了企业的痛点。目前安全审计系统提供一个月的试用期,欢迎有需要的企业或政府机构前来试用。